9月28日,2025年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大会在浙江杭州召开。会议通报表扬了交通强国建设试点成效突出单位(12家)和交通强国建设试点成效突出任务(40个),长安大学“国际交通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点任务获交通运输部通报表扬。
《中国交通报》在“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特刊”推出《立足西部 服务国家——长安大学扎实推进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工作落地见效》专题报道,围绕“聚焦行业 助力基础设施数智转型”“走出国门 服务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创新驱动 培育一流交通科研平台”“数据赋能 服务保障人民出行安全”四部分,全面介绍学校立足交通运输学科特色、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探索实践。
报道称,长安大学将试点工作作为落实“两个纲要”、服务国家战略和行业高质量发展重要抓手,纵深推进交通强国建设试点任务,探索出一条西部交通运输行业特色属性高校服务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的实践之路。原文如下:
聚焦行业 助力基础设施数智转型
长安大学坚持“四个面向”,聚焦交通运输行业高质量发展,瞄准公路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目标,加快发展交通新兴技术业态,以重点领域技术创新助力重大工程建设,提高服务国家战略贡献度。
面向西部地区复杂地形与绿色低碳需求下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长安大学聚焦交能融合创新与智能感知技术突破,发布《交通与能源融合技术发展白皮书》,构建公路基础设施智能感知技术体系,突破公路感知材料设计技术瓶颈,研发力电感知装置、智能感知骨料、热电俘能材料等新装置、新材料,为道路基础设施植入“神经末梢”、加装“微型电站”,推动道路从“被动观测”向“主动感知”跃升。
此外,长安大学建成具备微网互济功能的沙漠高速公路自洽能源系统、高海拔风光储油多能互补离网型自洽能源系统,实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420余公里示范工程装备技术规模化部署,相关成果在20余个省市3万余公里高速公路和干线公路网应用,支撑公路基础设施智能感知技术水平的提升。
面向桥梁运维复杂荷载、结构健康评估及预警难题,长安大学突破复杂环境下荷载高精度转译技术,自主研发的桥梁运维仿真软件评估与预警系统具备分钟级反应能力,打破了国外商业软件长期垄断的行业格局,显著提升桥梁运维风险防控和辅助决策能力。同时,长安大学构建跨海桥梁数字孪生运维体系,相关技术形成长寿命、高腐蚀、重荷载三大场景智能运维“中国标准”,为港珠澳大桥一体化桥梁安全运维提供“辨荷载、实时算、能演示、可对比、重评判”的全方位技术服务,助力江西省桥梁大件运输审批周期从7天压缩至10分钟,支撑保障风电、核电、重型装备等产业设备“安全过桥”,为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贡献力量。
走出国门 服务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
千古百业兴,先行在交通。长安大学坚持“立足西部、引领行业、服务国家、面向世界”的发展理念,聚焦服务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倡议需要,将沿线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管理人才培养作为发力点,扎实开展“国际交通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点。
基于试点任务,长安大学实施“人才培训+出海”“中文+交通”战略,耦合联动国外交通专业人才培养需求和国内行业产业领域教育资源,形成“政—校—企—研”深度融合的国际人才培养机制,创建了“两类三阶段”国际人才培养新模式。
此外,长安大学发起成立中国—中亚五国交通基础建设领域人才培养联盟,筹建尼日利亚中非交通大学,助力中资企业海外项目属地化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与中亚、南非部分交通类高校合作办学,与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国立交通大学合作成立中—乌交通学院,签署中—乌卓越工程师学院共建备忘录,组织“中非友谊”高级进修生、欧拉非物流工程研修以及“中国—中亚五国交通基础设施领域高级技术官员培训班”等项目,为乌兹别克斯坦国家规划设计院培训首批高级技术官员,为共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培养4000余名具备扎实专业知识和良好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交通人才,推动中国交通技术、中国路桥标准走出国门。
创新驱动 培育一流交通科研平台
落实“双碳”行动,围绕加快建设交通强国需求,长安大学聚焦公路交通基础设施建养智能化、绿色化等技术瓶颈,依托学校多年来深耕交通运输领域的学科优势、技术优势和人才优势,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融合发展,持续深化有组织科研,形成覆盖国家战略、前沿探索、行业需求的多层次科研布局,打造具有竞争力的绿色智慧科研平台集群。
长安大学积极培育公路基础设施、智慧交通运输及智能装备创新建设平台,建成室内道路加速加载系统、四联台地震模拟系统、结构-构件-材料试验系统、大比例沉降试验系统、结构火灾试验室、桥梁环境试验室等各类实验平台。
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瞄准“大科学”“大工程”中的体系化难题,长安大学开展“任务导向”的重大基础研究,服务川藏铁路、青藏高速公路、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等国家重大工程。面向前沿科技探索需求,强化原始创新与学科交叉,打造新型科技创新平台。面向市场行业发展需求,聚焦重点产业和新兴产业升级发展,推动中长期科研联合攻关。重点科研平台“纵向扁平化、横向全链条、深度协同化”的组织管理模式日益成熟,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的能力持续提升。
数据赋能 服务保障人民出行安全
长安大学聚焦守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特殊地区典型路段高质量发展持续赋能。云、贵、川、陕等地部分山区道路气象、地形复杂,桥梁、隧道、弯道多,尤其是长下坡路段,经常有车辆因刹车失灵出现事故,严重影响通行人员生命和财产安全。
典型路段运行风险主动防控技术与应用试点任务团队长期专注西部公路交通风险主动防控技术研究,聚焦云、贵、川、陕山区大桥、隧道、长下坡和急陡弯等4种典型路段,采集全国6大片区、6100余种“高风险交通行为+场景”的事故特征数据,建成超过5700万条规则数据的高风险交通行为数据库管理和分析系统。
试点团队自主研发制动鼓测温装置,采集超10万辆货车制动鼓温度数据,建立西部山区高速公路制动失效分布概率模型;开展交通行为辨识和预测、运行风险自主评估和防控研究,以“数据赋能+人机交互”的方式助力交通安全能力提升。团队相关成果在秦岭隧道、昭通西环高速公路等路段大量应用,安装视觉与雷达一体化传感装置点位超550个。试点应用的长下坡路段,制动鼓热衰退风险事件下降幅度超过50%,以科技创新助力运维管理,提高交通运行安全水平,有力守护特殊路段人民出行安全。


《中国交通报》相关版面
(审稿:郭云珠 网络编辑:和燕)